2013年3月27日水曜日

舒泥:黄河十年行-从游牧到农耕

黄河十年行日记之十二:从游牧到农耕——泵站、灌渠、分水枢纽、引黄灌区


 梯级泵站
 
青铜峡分水枢纽的引黄灌渠——汉延渠


1027日下午  满坪
1029日清晨  景泰五佛乡  
1031日清晨  青铜峡分水枢纽

我们的领队赵连石老师一路上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世界上古老的文明都是沿大河发展起来的农耕文明,唯有中华民族五千年没有中断,原因就是黄河中上游一直是 游牧民族的天下,游牧文明保证了黄河的生态系统,使得依靠黄河的中华文明得以五千年没有中断。”作为游牧民族最忠实的粉丝,我在走黄河之前也没有完全理解 这句话,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到底和游牧民族有什么关系呢?灌溉了中原沃野的母亲河真有赵连石说得那样需要游牧文明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我们从青海进入甘肃、宁夏的几天之中轰隆隆地在我的脑子里炸开了。在我们到达刘家峡之前,由于公路的原因,我们暂时离开河岸,在满坪一带 的大山里转悠,发现那种从脚下一直到天际的高山之间全是层层的梯田。在到达这一地区之前,我们走过的地区除了有一点河谷农业,几乎没有见过梯田,但凡山坡 地势高,没有自然水源的地方就是牧业地区了。

一、西北的大河

在满坪的山间环绕的时候,我、赵连石、黄玉胜发生了一场无厘头的争论。其中提到下游干旱的塔里木河,塔里木上游的本来有60亿方水的叶尔羌河,它现在只有3亿 方水可以进塔里木河干流。还提到民勤、以及上游断流的石羊河,提到黑河、以及下游干涸的居延海,由于其中复杂的地名在我们三个人之间不需要解释,把一车人 给听晕了。又由于其他人的盲目加入,使得争论不断偏题,不断被拉回来。其实,我们三个人的观点差距不大——这个地区不适合农业开发,而我们提到的其它几条 西北的大河都出现了同样的问题——上游的农业开发,导致下游水资源枯竭。最后的差距只是:黄玉胜积极支持退耕还林,而我和赵连石认为,这么大面积已经存在 的农田不能盲目退,要考虑老百姓的生存,而我们最终的一致之处在于:这里不适合农业开发。

从满坪下来,当晚就到了兰州,次日见到了中科院寒旱所的沈永平,神奇的是,沈永平谈论黄河的时候,竟然把我们昨天提到的那些西北的大河一一重复了一遍,他 同样以那些大河为证,谈论农业开发对水资源的影响。然后他告诉我们,兰州以上提供了黄河干流一半的水量,也就是说在我们已经走过的干旱少雨、没有丰茂的植 被的地区,黄河得到了它一半的水。而我们从第一阶梯下到相对湿润的第二阶梯以后,黄河却越来越干了。

二、泵站

离开兰州,我们去了景泰乡,看盐寺石窟其实只是顺便,我们真正的目的地是“黄河第一泵站”——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景泰川提灌工程设计抽水流量为18立方米每秒,最大抽水高度为602米,兴建泵站30座,总装机容量(195台机组)18.07万千瓦,发展景泰与古浪两县的农田灌溉3.3万平方公顷(50万亩)。而我们同行的水利专家黄玉胜介绍说,这个工程最远可以把水送到民勤。

泵房中机器轰鸣,巨大的水管从泵房后面的山体向上伸出去,这只是这个提灌工程的一级,它还有很多级。我们开车向上找到水管上山的地方,直径近两米粗的四个 大管子并排放置,沿着山坡爬上山顶,我们的人站在上面显得非常渺小。山顶上渠水哗哗地冒出管子,流进一条干渠中。黄玉胜说:“你们想知道下游的黄河水怎么 没的?就是这么没的。”

牧业不需要灌溉土地,所以没有大规模引水工程,据水利专家齐普介绍,青海省为黄河每年提供的径流量有几百个亿,但是八七年黄委会制定的分水方案中,青海只有14.7个亿立方米。试想,如果从青海开始,黄河就这么提灌,它还能有总水量一半的径流量到达兰州吗?

在看过大型提灌站之后,我们一行站在大管子上照相,本来李路让大家喊:“黄河在我脚下。”然后拍大家的脚站在管子上的样子,领队的赵连石老师提出,这样不 尊重,还是喊:“我站在黄河上”比较好。确实,我们不过站在了一根人工的钢管子上,它再大,不过显示出人类的力量,但是不能因为脚下有一管子黄河水,就说 “黄河在我脚下”。

在腾格里沙漠里,我们遇到了搬移到孪井滩的牧民那仁,他所在的孪井滩开发区也是在一片水草稍微好于周边的牧场上引黄灌溉,通过四级泵站把水泵上去,开发了数万亩农田。而今农田越开发,水越不够。工业开发以后,农民更是面临断水的风险。

三、灌渠到分水枢纽

我们从黄河源一路向下走,到了满坪,看到黄河边上还有一条人工河,笔直笔直的,半条黄河宽,两边的树种得很齐。“引黄灌渠!”我一喊,赵老师立刻把车停下 来,大家都下车去拍,当时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这是我们全程看到的第一条引黄灌区,也是进入黄河灌溉区的开始。刘家峡是青海进入甘肃的第一站,而还处于青海地 面的满坪,可算是沿黄河游牧到农耕的分界区。

从腾格里沙漠出来,我们回到宁夏的中卫,沙坡头附近也有一条引黄灌渠,和满坪的一样也有少半条黄河宽,水比主干道急。而后,我们沿着黄河绕过贺兰山南段,顺河北上,到了青铜峡。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蔚为壮观的大型分水枢纽——青铜峡分水枢纽。31号 清晨从青铜峡市出来,我们就进入分水区,一路上不断过桥,这一带到处是干渠、支渠,都是从青铜峡分出来的水渠,我们朔源而上,找到了两条大渠的渠首——汉 延渠和唐徕渠。这两条大渠一条是汉代开凿的,一条是唐代开凿的,至今仍然在使用。渠水波涛澎湃,很有气势,也是这一路难得见到的澎湃的“黄河”,当然它们 严格地说不是黄河了,是引黄灌渠。由于这两条渠的开凿才有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

河套地区古老的农业也许不值得非议,但是从这里开始人们对黄河水的态度变了,不断分水、提灌,在宁夏开车,发现地图上遍布着水渠,而再往前内蒙古的巴彦淖 尔、包头、呼和浩特也在近百年中开辟了大面积农区。原本的河套湿地,《乐府歌词》中的敕勒川,已经见不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情景,而变为大片的农田。敕 勒川涵养水源的作用也由此减弱,在青铜峡上游还宽广壮观的河面到包头段就成了可怜兮兮的细流了。

我们到包头的时候,天已经黑了,没有看到河水,据说今年丰水,如今已经有点结冰,所以水面还挺宽,而我前几次来黄河,提出想看看黄河,都被当地人否决了:“有什么好看的?就那点可怜的水!”

干旱地区,一亩农田至少需要400500方水浇灌,而种地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就是400-500元钱。但是放养牲畜,一头骆驼可以赚1500元,却几乎不需要人工的引水系统支持,自然界的积水就足够了,最多打个井,而且不是机井。而打井在游牧文化中都属于比较异端的,有争议的行为。逐水草而居,尊重水草自然的变化规律,才是游牧文明的价值观。

这就赵连石反复强调的,黄河流淌至今仰赖了游牧民族的恩赐的原因之一——游牧文明保护了黄河水从干旱地区流向湿润地区。而更深层的游牧民族索取少,呵护多,敬畏自然、顺应规律,这短短的一趟行程也就不及多分析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137ba0010199rp.html#comment1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