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8日月曜日

联合早报网:远交近不攻 蒙古的多支点战略

王文奇
(2012-06-13)


在中国,近期媒体所关注的国际焦点主要集中在南中国海地区争端,中日关系、朝鲜半岛局势等话题上, 对于蒙古历来关注较少,不少民间人士甚至提到蒙古所能联想到的还只是漫漫草原、莽莽黄沙以及曾经中国历史上强大的大元帝国的一部分。但5月20日北约峰会 在美国芝加哥召开时,蒙古首次以北约“全球伙伴关系”框架内的“和平伙伴关系国地位”参加峰会,则引起了很多中国媒体的关注甚至是平民百姓的街谈巷议。

蒙古的不安与思考

蒙古与中国、俄罗斯两个大国接壤,并被这两个大国包围成一个典型的内陆国家。蒙古一方面不可避免的要与周边仅有的两个邻国打交道,包括政治上的、经济上的甚至军事上的,一方面又在与中国、俄罗斯两大国的夹缝地带中颇感不安。

蒙古的畜牧业发达,地下矿藏储备丰富,但是现代化的工业却发展缓慢,加之没有出海口,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要依赖于两大邻国,尤其是中国。但蒙古与中 国、俄罗斯无论是在领土面积、人口数量还是综合国力等方面进行比较都存在着天壤之别。这种差别本身就是蒙古不安的来源。

作为一个主权国 家,每个国家都害怕自身的独立发展受到限制,这是作为国家的普遍思考。但因为蒙古与周边两大国差距悬殊,所以自然而然就要担心自身成为某一方或者同时成为 某两方的附庸。所以,蒙古长期以来就不断想寻找“第三邻国”,这种“第三邻国”不是领土上联系,而是政治、军事上的联系,蒙古希望通过引入第三邻国,增加 自己国际战略上的支点,在使自己更加安全、更加独立的同时,也能从在各方之间搞一种小国博弈获得更多的好处。

大国为了扩展自身的利益,可以实行远交近攻的战略,但是小国在实践多支点战略的时候,只能选择远交近不攻。

世界上能够平衡中国、俄罗斯两大强国力量的目前首推美国,因此蒙古长期以来不断向欧美国家靠拢,蒙古曾派兵参与美国在阿富汗、伊拉克、科索沃等地的军事 行动,并不断与北约接近,此次通过“和平伙伴关系国地位”参加北约峰会,可看做是蒙古与美国、与北约不断接近、水到渠成的结果。

蒙古之 前一直在中国媒体聚焦的视线之外,但此次蒙古的北约峰会之行,却如一石投水,在舆论界激起层层涟漪。实际上,蒙古的此次北约峰会之行,并不能够代表着蒙古 自此就会成为北约的一枚棋子,将用来制衡中国与俄罗斯,蒙古也不会简单地选择非此即彼的敌友关系。蒙古是为了引入“第三邻国”而不是引入一个“带头大 哥”。

在蒙古赴北约之行之前的5月10日,中国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与蒙古的国防部长就国际和地区的安全形势进行了会谈,并就联合训练、边防交往、维和行动等问题交换了意见。由此可见,远交近不攻既是蒙古愿意采取也是必然要采取的对外战略。

蒙古不仅想引入美国、靠近北约,同时蒙古也在不断加强同日本、德国等有希望被发展成“第三邻国”的双边关系。蒙古的不安是国际关系中的结构性问题,因此,其远交近不攻的多支点战略也必然是长期国策。周边大国不应对这一结构性问题惶惑,而要思考如何理性应对。

结构性问题的应对

蒙古想通过美国的力量削减中国和俄罗斯的影响,但蒙古又无法改变被中俄两国国土包围的现实。可以说,就东北亚小环境的国际关系现实来讲,中俄两国无疑在这一区域内的国际关系中居于主导作用。

在这一区域内,我们无法从理性上想象蒙古会紧跟中国或俄罗斯的步调,况且中国与俄罗斯的步调也并不一致。这两个大国之间是一种竞争性伙伴关系,而不是亲 密无间的盟友,中俄两国一方面无法接受美国和北约的势力直接通过蒙古楔入中俄之间,另一方面又都想加大自身在蒙古的影响,降低对方的影响。

其实,对于这种结构性问题也并不是没有解决之道。在欧洲,曾经也存在着小国对于周边大国的不安,但欧盟最终通过制度性的规定以及对于规定的恪守,使大国与小国之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国家边界的狭隘,实现真正的共赢,在这一过程中也就自然消弭了结构性的矛盾。

在东北亚地区,我们无法设想会出现欧盟那样的区域共同体,但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力越来越强,蒙古又是上合组织中的观察员国,中俄通过制度性的框架消解小国 一定要找第三方制衡中俄两国的心理,也是具有一定可能性的。制度性的设计要真正实现合作共赢,每个国家有责任也有义务,让每个国家真正为了利己而利人地去 奋斗,而不是大国出钱去买一时的相安无事,那样结构性困局将恒久无解。


作者任职于中国吉林大学
蒙古的不安是国际关系中的结构性问题,因此,其远交近不攻的多支点战略也必然是长期国策。周边大国不应对这一结构性问题惶惑,而要思考如何理性应对。

http://www.zaobao.com/yl/tx120613_002.shtml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